推进军民融合,高校在行动

更新时间:2018/8/16    来源:    作者:    浏览: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维细粒度情感机器人进行互动交流。记者 杨竹 摄


  日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坐落在我省的合肥工业大学名列其中。据悉,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类国防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项目2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国防事业建设贡献了独特力量。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记者近日走访了合工大相关院所和科研团队,看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后勤保障

  使移动微创医疗成为现实


  如今,我国海军的足迹距离国门越来越远。海上生活环境较为恶劣,远洋舰艇编队官兵一旦发生病患,在过去往往就是一场生死考验,即使是急性阑尾炎这样的普通病症,也可能需要用直升机送往陆地医院。由于在转运过程中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危重病患往往会直接威胁生命。

  合工大“复杂产品开发工程与系统技术”创新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教授率领下,汇聚起一大批国家级人才,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攻克了一系列高端装备及系统的研发设计难题,研制的智能化移动微创装备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分级诊疗、应急救援和舰艇长远航卫勤保障。系统中一体化腔镜系统和移动医疗监测装备,融合智能边缘计算系统与云端服务平台,将大型医疗装备的体积缩小到手机大小,使移动微创医疗成为现实。

  “有了这套系统,医护人员拎着手提箱就可以上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基层医院进行的微创手术,也可以由高水平的专家进行远程实时指导。 ”项目负责人丁帅副教授介绍说。而让团队全体成员更为欣喜的是,该装备系统不仅在多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县市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还搭载在包括航空母舰、综合补给舰在内的多艘中国海军大型舰艇。在第19批亚丁湾护航和也门撤侨任务中,系统海试8个月未出现一次故障。该套设备还将装配我国新一代移动救援方舱,可搭载在大型医疗运输机上,实现了大型移动医院的战略投送。

  这一成果是合工大以创新性成果为导向,不断凝练科研特色,始终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投身国防科技创新研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国产大型飞机、卫星和大型水面舰船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项目中不断得以应用。


  航空航天

  瞄准重大需求解决突出难题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空天系统建设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迫切需要。而六硼化镧单晶体,是生产大功率电子管、磁控器、电子束、离子束、加速器阴极的最佳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20余个军事和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因其技术水平高、生产工艺复杂,国外对我国在高性能六硼化镧单晶体材料和技术上曾长期实施禁运。

  针对我国航天领域对高性能单晶体材料的重大需求,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久兴教授及其科研团队,采用了独创的成份调控和制备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六硼化镧单晶生长的技术规范并形成了批量生产力,可广泛应用于空间站、高低轨地球卫星控制等领域。目前,其新材料和制备技术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实践十七号卫星的磁聚焦霍尔推力器上。

  “卫星发射升空后,改变轨道的成本非常高昂,而我国在太空中在轨运行的数十颗人造卫星,如何统筹规划才能发挥最高的效率? ”该校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胡笑旋教授,早在2006年就将这一重大需求和新兴挑战作为研究方向。

  12年来,胡笑旋和团队成员在空天系统管理方向上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攻关,通过对空天资源的组织、管理和统筹调度,对任务的规划、分发和处理,构建泛在、高效、智能、协作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为各类用户提供实时、可靠、按需的空天信息服务,打造面向军民领域的智能应用平台,实现了空天系统的效能最大化。团队先后承担了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项目、国防科工局重点项目、国防973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近60项,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企业展开协同攻关,为多个军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化设计与绿色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与评测、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决策、新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安全关键技术、现代精度理论与微纳米测量制备、资源勘察与土木工程……合工大的优势科研领域不断向军民融合发展集中,全校国防科技领域不断拓宽。


  信息科学

  培养技术骨干打造自主芯片


  微电子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它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产业实力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事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学科。

  上世纪90年代末,高明伦教授从美国硅谷回到合工大,组建起一支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发的科研队伍,率先开展全正向自主知识产权微控制器芯片设计,推动成立了国内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标准化工作组并率先推出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标准化核样例。经过多年的积累,团队取得了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依托其成果所生产的集成电路和系统,不仅在计算机芯片及信息家电应用领域开花结果,更在遥感、通讯、专用成像等国防科技领域持续深化拓展。

  今天,这支队伍已累计承担国防科研任务20余项,研发多款面向高密度计算的异构多核处理器原型,并在片上网络、可重构计算和算法硬件加速等方面形成技术特色和优势。凭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团队限期攻关完成了一款军品协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功列装我国某先进战机。

  “与取得的科研成果相比,更令大家有成就感的,是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 ”现任团队学科带头人之一的张多利教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高明伦教授的带领下开始承担国防科研任务。 “国防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在科研一线,团队师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军工战士艰苦奋战的精神,更树起为国防事业奉献的理想和决心,大家都深深意识到,国防建设的需要是我们每个人肩上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年来,从这支团队走出了近300名研究生,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我国高水平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军工院所的部门领导、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投身国防科技创新。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60%的合肥工大研究生毕业后到国有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工作,其中一大批成长为国防事业的骨干。学校还入选全国“军地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并成为火箭军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

  “获批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对合肥工业大学凝练优势学科,奉献国防科技创新只是一个起点。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晓平介绍说,合肥工业大学将以此次共建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军工科研领域、凸显军工科研特色,在国家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