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举措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

更新时间:2023/9/13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作者:    浏览:

  9月12日,初秋雨霁,深圳河以北,科技创新孵化器、科研合作院所林立;绿意葱茏的街头,青年往来匆匆,奔向一个个创业公司、科研平台。当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最新建设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规划。

  推进科研管理规则衔接、建立科研机构“白名单”制度、编制出台深圳园区空间规划……一项项举措在发布会上公布,将为扎实推进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打下基础。

  机制创新

  建立科研机构“白名单”制度等

  “小地方能做大文章,小空间孕育着大希望。”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说,河套合作区面积相对较小,仅有3.89平方公里;虽然物理空间不大,但具备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发展优势独一无二,完全够释放出强大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

  “河套合作区接下来的建设重点是推动香港与内地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河套合作区拥有制度叠加、面积有限、风险可控的独特优势,是开展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行制度创新的最佳试验田。”朱伟说。接下来,将按照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把深圳园区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实验平台,进一步强化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具体举措包括:一方面,推进科研管理规则衔接,完善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成果评价、经费管理等体制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另一方面,提升营商环境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例如推动相关领域适度放宽港资机构可开展的业务范围。同时,推动公共服务规则衔接,塑造国际化的宜业宜居环境;推进管理机制规则衔接,深化合作区建设协调机制。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表示,海关将围绕支持深港科技创新的主题,认真研究促进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密切与牵头部门会商,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发挥作用。

  具体举措方面,张柯介绍,海关方面将依托深圳园区独特的“平台”和“通道”,建立科研机构“白名单”制度,对日常往返园区工作的“白名单”内科研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势,协同深圳市政府做好园区重点项目入驻和设备物资进出等帮扶工作,压缩审批、查验、核销、后续监管等办理时效,确保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

  科创引领

  已形成生物医药等六大科创集群

  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介绍,据初步统计,目前河套合作区累计推进高端科研项目150多个,初步形成香港高校、“量子谷”、生物医药、“湾区芯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等“六大科创集群”。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科创资源的布局,多渠道筹措更多科创和产业空间,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努力将河套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敏说。

  在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方面,黄敏透露,深圳已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布局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已经形成若干科创平台及产业集群,包括已落地10个重大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项目。

  朱伟指出,河套合作区区位条件优越,创新活力强劲,合作共识度高。接下来,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将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策源地;联动合作区香港园区,着力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联动科创走廊沿线节点,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他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发展规划》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四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突出互利合作,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突出创新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突出改革创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完善生态,打造集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的科技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