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更新时间:2023/12/29    来源:改革网    作者:    浏览:

“中关村指数2023”在京发布,中关村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支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改革网记者焦红霞报道

北京中关村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体呈现出创新强、结构优、运行稳、活力足的高质量发展特征。

12月26日,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中关村指数2023”(以下简称“中关村指数”)在京发布,这是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十二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报告。

图1中关村综合指数

图2五个一级分项指数

图3中关村创新引领指数

中关村指数显示,2022年中关村综合指数突破300大关,达309.5,较上年提升21.7。从5个一级指数来看,创新引领指数增长最快,较上年提升58.5;开放协同指数、双创生态指数和宜居宜业指数稳步提升,较上年分别提升35.9、12.8、2.0;产业发展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在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赵清表示,近年来,中关村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作用,产生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支撑。

总体呈现高质量发展特征,积极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2022年以来,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关村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体呈现创新强、结构优、运行稳、活力足的高质量发展特征,积极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中关村指数显示,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北京七年蝉联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拥有92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7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入选“2023全球自然指数大学和科研机构TOP500”。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3家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启元实验室顺利挂牌;国家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总量28.1%;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大科学装置2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8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7家,均位居全国前列。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体制机制建设、引才用才、原创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中关村指数显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关村企业克服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冲击,2022年研究开发费用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达到4952.4亿元,同比增长7.7%;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比重)5.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近四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20%以上。中关村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达100.6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36.0%。中关村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2.0万件,当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量43016件,占全市企业的75.5%;PCT国际专利申请9078件,8家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百件。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累计主导创制发布国际标准720项,较上年增加115项。领军企业深度参与产学研融合创新,牵头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全栈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成立创新联合基金,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中关村民营企业是创新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9.0%,贡献了中关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42.9%、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45.3%,中关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前十强全部来自民营企业。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哈妮丽介绍,近年来,中关村重大原创突破性成果持续涌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出文心一言、悟道、百川大模型等百余个AI大模型,涌现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全球首款真空噪声量子随机数芯片、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面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研发出新一代处理器龙芯3A6000、首台国产12英寸晶边刻蚀机、数字感知结晶器等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

持续推动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不断增强创新资源吸引力和承载力

中关村持续推动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营商环境和园区品质优化提升。2022年,中关村宜居宜业指数稳中有进,达124.1,较上年提升2.0。

图4中关村宜居宜业指数

中关村指数显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北京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2023年推出营商环境改革6.0版、塑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品牌,从以优化政务服务为主,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拓展。中关村推进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扩围提质,国家和市级部门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以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战略导向,围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高品质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等方面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开展科学家创业CEO培养工作;出台“独角兽十条”,探索高成长企业独特的战略级服务模式;发布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16条,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级扩容;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以“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保税区。

与此同时,现代化新型园区加快建设。北京持续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位居科尔尼2022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第5。“类海外”环境日臻完善,朝阳建成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三国际一未来”等重点项目建设;海淀开展外国留学生走进海淀、城事设计节、国际人才集市等系列国际人才活动,正式启用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着力打造以智慧园区、生态园区、活力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化园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壹号、人工智能创新园不断强化数智化运营,布局数字化创新平台,打造出数字孪生、智慧大脑、5G+MEC、智慧交通、云端数字营销等基于真实需求的应用场景;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东升科技园将新国标绿建三星标准导入建筑规划设计,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关村软件园“科技向北”、首钢园沉浸式科技体验、金隅制造工厂主题市集和读书会等营造出科技风、时尚感的文化氛围。

未来中关村应从五方面发力,进一步加快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课题组认为,过去的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关村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一年。未来,中关村要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好旗帜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更大贡献。建议中关村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在原始性引领性前沿性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二是在面向未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形成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三是在世界一流科技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四是在构筑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上实现新突破,强化人才“第一资源”对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支撑力;五是在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和配置力。

在发布会上,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胡志坚认为,中关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多年来稳居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首位,在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在新征程上,中关村要担负起更重要使命,一是要前瞻布局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下好“先手棋”,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久久为功,在“无人区”有成果、有建树;二是要在突破国家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新担当、新作为,加强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强化有组织科研,实现重大突破;三是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让有能力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愿意到中关村来发展,让高素质人才愿意到中关村来干事创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赵弘认为,中关村指数系统刻画了中关村近一年的成长和进步,反映出中关村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新领域新赛道布局、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赵弘认为,北京已进入减量发展的新阶段,越是减量发展,越要依靠高科技,越要依靠创新。未来中关村,要继续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当好排头兵,紧抓中央深改委赋予中关村的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继续为全国高新区发展探路、创造制度成果。要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布好赛道,占好位置,走在前列,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强化“耐心政府+耐心资本”,政府对选准了的赛道技术要有持久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新的有潜力的赛道技术要有耐心的资本培育。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做大做优做强创新企业,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发挥出企业在组织创新、主导创新、推动创新中的作用,让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