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积极优化资金支持机制,赋能产业集群园区建设

更新时间:2024/6/25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浏览:

破解产业“小散弱”,关键在“聚”。一直以来,产业集群投入大、产业园区“落地难”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创新“资金+”投入模式,为“1+10+3”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资金+项目申报”

为集群园区“赋能”

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完成普洱市思茅区茶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咖啡和茶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花卉和优质稻、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实现花卉、蔬菜、肉牛产业集群创建,打造形成了一批集中度高、效益好的主导产业,产业规模逐步做大、类型更加多样,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资金申请环节,坚持“做优项目在先,争取资金在后”,要求每个申报项目必须与科研院校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项目实施,将一大批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集成推广,确保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水平区域领先。同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多元增值能力。在红河州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抓住种源和电商“两端”,推进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三化”发展,建成温室150万平方米、冷库3.69万立方米、1万平方米的高端花卉采后冷链物流中心、6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新品种种苗引进扩繁试种基地、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无性系花卉种源基地;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自主开展花卉新品种繁育、研发、采后保鲜创新,引进花卉新品种2635个,研发菊花新品种54个,建成国内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保留圃,以种苗活体保存菊花种质资源3800余份。

2024年,全省上报获批创建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6个,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5.6亿元,获批项目数量为近三年最高,争取年度资金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争取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各7个,产业强镇54个,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模式提供了范例。

“资金+要素集聚”

为集群园区“聚能”

扛实省级指导责任,帮助县级聚合政府、金融机构、经营主体力量,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为轴,撬动各类政策优惠和各类资本投入集群园区建设,平均每个项目县撬动金融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财政投入3倍以上。

在蔬菜产业集群上,完成投资10.4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统筹其他财政资金0.19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8.28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比例达到1:4.1;一些项目县推动将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重大项目库,有效保障用地需求,积极探索存量整合、增量倾斜供地模式,打破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瓶颈制约。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出台土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县政府优先安排园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税收除执行国家规定的二年免征、三年减半的征收政策外,在三年减半征收期限内,再给予地方实收所得税额25%的扶持,统筹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水务、科技、交通运输、旅游、电力等系统的重点项目和扶持资金优先向园区投放,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水网、产业网、互联网、物流网“五网”融会贯通。在人才支撑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搭建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实现每个项目有一支稳定的技术人员力量。

在花卉产业集群上,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形成花卉经纪人及中间商销售人员3000余人、花卉合作社228个、花农4.1万户,定期举办国际花卉新优品种推介会、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花卉)国际论坛等专场展示展销活动。

“资金+联农带农”

为集群园区“释能”

资金效益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收入高不高。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了一系列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坚持把集群园区发展与群众“得实惠”同部署同要求,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在红河州蒙自市西北勒乡,实施的产业强镇项目坚持按照“党建搭台子、集体凑份子、联手扶梯子、全域找路子、齐奔好日子”的思路,整合集体“三资”,推动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式、公司化发展,以“村财乡代管”制度为防线,探索三次收益分配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运作,形成“村+村+企业+党支部+职业经理人”的发展架构,通过实施项目实现项目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到收入破10万元的飞跃,为发挥村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和牵引作用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园区项目建设中,有些地区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民俗风情有机结合,培育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了“园中有村、村中有园、园村一体”的发展格局。如红河州开远市引进大型专业旅投公司,打造知花小镇、园区观花、采摘、科普体验中心等观光路线,配套相应服务,探索花卉综合零售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园区花卉“看得见、摸不着、带不走”问题,做好私人订制或单位团队采购服务,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园区内花农收入,又实现了以景观为脉、以花带为轴,使建筑融入环境,人文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