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养老信息化建设,提高京津冀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福祉

更新时间:2024/9/1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浏览: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增速快、规模大、寿龄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趋势使得养老需求急剧增加。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目前京籍老人入住津冀两地养老机构的人数不足5000人;三地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卫生技术人员配备相对丰富,明显优于全国和津冀两地……京津冀协同养老在推进过程中,面临养老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涉老医保结算、异地养老金领取等领域制度不完善等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武汉轻工大学康养产业研究院驻京办副主任、研究员崔勇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化京津冀养老协同信息化建设,可以有力促进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崔勇鹏建议,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配置,构建覆盖京津冀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养老服务政策、信息、资源、项目、人才等要素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升区域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加强京津冀协同养老信息化建设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要统筹规划,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要标准统一,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互认、系统兼容和资源共享;三要创新驱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四要安全可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数据的隐私保护。

加强京津冀协同养老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五大任务。

一是构建京津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集成政策发布、服务查询、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医养结合等功能模块,实现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等信息的互认和共享。

二是推动数据互通,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等多层面的开放共享,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是优化服务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养老服务流程,如线上预约、远程咨询、智能监测等,提升老年人服务体验,推广使用电子健康档案、智能穿戴设备等,实现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培养信息化体系,提供在线培训资源和学习平台,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评定体系和标准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五是促进医养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有效对接,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咨询和诊疗服务。